requestId:68ab422e8627b1.88839884.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里,把重慶東部所處的武陵山區描繪成一個富足和樂、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包養價格的世外桃源。而長期以來,這里崇山峻嶺、溝壑縱橫,地理條件復雜,人居環境惡劣,資源性矛盾突出。“出門就是山,土地在山間。點的是包養燈燈角,睡的是苞谷殼”“養兒不用教,酉秀黔彭走一遭”“山高路陡土地薄,又缺吃來又缺喝”……重慶地區世代口耳相傳的這些民諺,反映的都是重慶山區老百姓生活的艱辛不易。重慶38個區縣版圖里,有14個國家級、4個市級貧困區縣,貧困面之大、脫貧任務之重,在中西部省份中相當典型。
找準窮根 精準下藥
1月22日,陰雨連綿,本刊記者從重慶市涪陵城區驅車走了20多公里山路,又沿著剛剛包養由政府出資改造的水泥便道步行10分鐘,來到義和鎮石嶺村村民秦金生家。據陪同前往的大學生“村官”張倍包養網VIP銘說,以前走這條土路至少半個多小時,而且“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
秦金生笑呵呵地將記者一行迎進家門,房里陳設包養網依舊簡單樸素,生活卻充滿了陽光與希望。漏風滲雨的老房子已經整修一新,房頂搭上了新梁、鋪上了新瓦。在透亮窗戶下終于有了自己的一個小書桌,秦金生的小女兒一雙大眼睛也綻放著光彩。
政府發放的土雞苗已經長成,到喂食的時候在小院里追著秦金生直撒歡兒。在農業科技人員的幫扶下,山地農田里種植的榨菜長勢喜人,即將收獲。秦金生告訴記者,他的大女兒已經出嫁,小女兒現在讀書不花一分錢,在學校還有愛心午餐。“現在女兒讀書不愁,家里生活生產也不愁,日子越過越好了。”秦金生如今的生活跟幾年前的窘境相比可謂天壤之別。
包養留言板秦金生和陳會英夫婦世代居住在位于山頂的老式土木結構瓦房里。前些年,家里出行只有一條下山土路,雨天路滑坡包養價格急,十分不便,“養頭豬賣還得雇人扛出去”。秦金生本人腿部殘疾,不能干重活,只能偶爾接點手工活貼補家用,家里承包的土地全靠妻子一人打理,廣種薄收。2007年小女兒剛出生,大女兒讀大專,一家人生活幾乎難以為繼包養俱樂部。在黨和政府的幫助下,他家得到了助學金等資助,但是由于沒有喪失勞動能力,并不能享受當時的一些扶貧政策,生活仍然十分艱難。
義和鎮黨委書記何靜秋向本刊包養情婦記者介紹說, 2015年7月,石嶺村成立了脫貧摘帽領導小組,由她擔任組長,開始了對每個貧困戶的詳細調查,尋找“病根”,確定脫貧產業項目。8月,開展結對幫扶,落實責任,每一戶貧包養網VIP困戶包養價格對接一位鎮干部,與秦金生對接的就是何靜秋。8月下旬,秦金生和妻子參加了農委的“早榨菜”種植技術培訓后,回家種植了4畝榨菜。涪陵區政府給予每畝榨菜200元的補助,并由幫扶干部幫助銷售。9月,秦金生又從農委那女大生包養俱樂部里領到80只“土雞苗”,并且由畜牧站指導養殖。腿雖有殘疾,但是在家養雞這點活他完全能夠勝任,妻子也可以放心下地干活。到了10月,涪陵區政府給予的專項扶貧資金到位。秦金生還得到了14000元的C級危房改造資金用于維修房屋……
石嶺村以蜜柚種植園、竹筍種植園、水產園為基礎的扶包養貧產業鏈已初具規模,鎮上還引進了鄉村電商渠道,由大學生“村官”幫助農民聯系外界買家銷售,未來像秦金生一家這樣的老困難戶就可以在農忙時種地養雞,農閑時就近在產業園打工,生活會越來越好。
“貧困人口是重慶全包養一個月價錢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最大短板。”重慶市扶貧開發辦公室主任劉戈新對本刊記者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重慶把扶貧作為最大的民生工程,堅決確保如期完成“2017年基本脫貧,2018年打掃戰場”的攻堅目標,即18個貧困區縣全部“摘帽”、1919個貧困村整村脫貧、165.9萬貧困人口全部越過扶貧標準線。
“脫貧攻堅關鍵是要解決‘扶持誰、誰來扶、怎么扶’的問題。”劉戈新告訴記者,重慶制定了“1+1+13臺灣包養網”的扶貧攻堅政策體系,即《關于集中力量開展扶貧攻堅的意見》、《關于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實施意見》 以及13個方面的配套政策和實施方案,“瞄準貧包養合約困,找準窮根,集中力量,精準下藥。精準識別哪些人需要扶,精準明確哪些部門去幫扶,精準配套系列政策舉措,在生態扶貧搬遷、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轉移就業、教育醫療、低保‘兜底’、金融服務等方面精準發力。”
“牛人”領著全村養牛脫貧
聞名遐邇的“鬼城”重慶豐都是個三峽庫區移民大縣、國家級貧困縣,“回龍是個山旮旯,紅苕洋芋包養包谷粑,要想吃頓白米飯,只等婦女生娃娃。”地處縣城以北海拔800米山上的豐都縣虎威鎮回龍村,以前是貧困縣中的貧困村。
“以前真是窮得很。這里一直都有養牛傳統,但過去多用于耕地犁田,數量少、品種差。大家都守著幾畝山地耕耕種種,一直在溫飽線上徘徊。”在15歲就開始養牛的“牛人”陳德林的帶領下,最近幾年,回龍村興起“養包養故事牛熱”,全村676戶,家家戶戶都養牛,包養女人并且不斷淘劣選優,改良牛種,提高收益。這個村子在去年實現了整村脫貧——村民人均年純收入從2010年的不足2000元增加到5000多元。陳德林告訴記者,養牛脫貧關鍵還受益于縣里和鎮上的資金投入。回龍村去年已經硬化9公里鄉村公路,今年還將新增8公里硬化公路。
“生豬托管代養”是重慶市潼南區針對無經濟能力、無養殖技術、無管理經驗的深度貧困戶,由政府與企業“聯臺唱戲”的創新之舉。潼南溫氏畜牧公司下屬養殖場就近為深度貧困戶托管代養生豬,時限為三年,每年代養兩季共六頭,并以記賬方式為養包養殖場提供仔豬、飼料、疫苗等物料,并負責回收出欄生豬。潼南區財政每年給貧困戶1000元的仔豬補貼,同時給予養殖場每聯系一戶貧困戶1000元/年的勞動補助。“貧困戶到養殖場打工創收包養感情又學了技術,全區三分之一的深度貧困戶因此受益。”潼南區副區長朱福榮介紹說。
“脫貧既要‘輸血’,也要‘造血’。傳統農業獨木難撐,要徹底擺脫貧困,必須扶持當地特色效益產業做大做強。”劉戈新表示,重慶每年安排專項產業扶貧資金,重點支持貧困區縣發展農副產品加工、中藥材加工等特色加工產業,推動柑橘、草食牲畜、生態魚、榨菜、中藥材、茶葉、調味品等七大重點產業鏈向貧困區縣延伸,培育農民增收的支柱產業。此外,重慶市農委計劃今后三年投入3億元以上產業發展資金,重點支持100人以上規模的集中安置點所在村發展特色產業。
生態搬遷打造真正“桃花源”
在重慶市豐都縣江池鎮橫梁村廖家槽鄉村旅游接待中心,幢幢別致的二層小洋樓鱗次櫛比,綠樹為徑,小河繞彎,冬日的午包養網后,山村靜謐而美麗包養甜心網。
記者了解到,當地開展高山包養生態扶貧搬遷時把廖家槽作包養網為安置點,當地政府引導村民發展鄉村旅游,通過“土地自愿流轉、國家地票交易、房屋以舊換新”等措施,鼓勵農戶搬遷到安置點集中居住,在房屋風格、基礎設施方面統一規劃建設,并對農戶給予購房補貼,免費配備床上用品……村民陳興蘭和丈夫原來背井離鄉在外打工,一年到頭剩不下幾千元錢。自從從山上搬到新居做起農家樂,隨著道路交通狀況逐漸改善,他們一年能接待上萬名游客,家里生活也日益富包養網dcard裕起來。現在,她和家人又計劃著增加床位和飯桌,把包養價格ptt農家樂的規模做得更大些。豐都縣江池鎮橫梁村、高家鎮方斗山村、太平壩鄉……這些原來養在深山無人識的窮山溝溝,都逐漸變成了游客紛至沓來的美麗鄉村。
重慶大量邊遠山區根本不適宜居住,又肩負著保護一江清水向東流的社會責任,自直轄以來通過異地扶貧搬遷等方式已使貧困人口減少了一半。“容易搬的和好搬的已經搬完了,剩下的是最難解決但又必須解決的‘硬骨頭’。”劉戈新對本刊記者說,2013年重慶整合了以往的扶貧方式,作出實施高山生態扶貧搬遷的戰略決策,并將此作為集中力量解決突出貧困問題的頭等包養甜心網大事,計劃用三年時間搬遷50萬人,從根本上斬斷“窮根”,促進貧困人口走上自我發展、脫貧致富良性循環之路。
結合生態搬遷,重慶全力推動人口下山、產業上山、游客進山、產品出山,針對貧困區縣沉睡的山林資源,包養網每年安排一億元以上專項扶貧資金,支持當地發展鄉村旅游,使昔日深山成了景區,土特產成了生態商品。隨著脫貧節奏加快和效應釋放,貧困地區的農包養網比較村歌舞、手工藝品、民俗文化等也得到了保護性開發。
目前,重慶18個貧困區縣的177個高山貧困村已逐步發展成為幅員近200平方公里的鄉村旅游扶貧大片區,建卡貧困戶戶均增收3.2萬元,貧困戶人均務工性收入1.2萬元。“‘一、二、三產業發展融合,延伸和拓展了農民增收渠道,扮靚了鄉村,開闊包養情婦了農民的視野,可以說是通過扶貧一舉多得。”劉戈新說,通過生態搬遷等一系列扶貧手段,重慶要把廣大的貧困山區打造成為現實版的美麗“桃花源”。
(記者 王包養價格哲 吳蜀豐 中國外文局“中央廚房”,中國報道供稿)
TC:sugarpopular900
發佈留言